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线上教学交流稿
外国语言文学系 韦哲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外语系能给我这次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2018级英语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的线上教学的一些情况,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材料、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质量监控五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16学时,8次课。根据大纲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以往学生的反馈,前两次课选取两篇最新的专业核心论文与学生进行解读,渗透学术写作的一些基本概念、学术写作的规范以及论文的结构等内容。3-7次课分别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概述和结语、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结果与讨论、摘要和致谢。同时启动小组讨论进行文献阅读、选题、研究等。第8次课分小组进行PPT展示,对研究过程及结论进行简单阐述。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小组工作坊以及案例分析教学法。
基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特性(专业性强、术语篇章比较难),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进行录屏讲解,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学习做笔记,课堂教学进行深入讲解并答疑。
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研究采取小组工作坊形式。2018级英语专业每个班20位同学,按照不同方向(翻译、文学、教学、商务英语等)分为5个组,每组4位同学。组成微信或QQ群并将老师邀请入群。老师指导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布置每个阶段的任务。组长负责传达和督促小组按时完成。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互相推诿,任务细化安排到个人,并确定完成时间点。
毕业论文指导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术语和写作规范,还能够运用到毕业论文的读写中。案例分析教学法正好能够帮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术语、学术写作的规范。除了前两次课选取汉语的专业核心期刊的优秀论文进行分析,每一个内容的讲解都要选取课本上适合学生水平的部分论文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消化所学理论和写作规范。
三、 教学平台和教学材料
本课程主要使用学习通作为教学平台,进行学习通建课。在前两年的教学中,已经进行了基本知识的PPT讲解录屏,供学生课前预习。远程教学阶段,采取QQ群直播课,并在QQ群留预习作业,进行学习通作业提醒。同时,使用外研社iwrite平台进行写作任务的布置。
案例教学的材料选取课本上适合学生水平的论文和最新的专业核心论文。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免费的论文写作的文章和讲座。
四、 课堂教学流程
以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这一课的内容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观看泛雅平台关于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的PPT讲解,6.1和6.3的内容。提前阅读范文6.2的内容,并根据问题找出关于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的论文相关内容。要求做笔记并拍照上传至QQ群作业。老师课前查阅学生笔记,并根据笔记调整讲解内容。
课前准备,学习通签到。
正式上课第一步,老师就视频内容提问问题(问题1:introductions书写步骤;问题2:conclusion书写步骤),学生自己写在纸上,书写完毕拍照上传QQ群,教师随机抽取个别同学进行点评。
第二步,就视频学习内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讲解。与学生讨论互动。
第三步,视频内容答疑。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步,案例分析。活动一:选择好的引言与结论。先讲解好的引言和结论的标准以及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给出三段引言和两段结论让学生分析优缺点并选出最好的引言和结论。活动二:针对学生预习的论文引言和结论篇章,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就写作中需要注意的结构和语言表达进行强调。最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第五步,本课内容答疑。
第六步,讲授结束,学习通签退,QQ群上传课堂笔记。、
课后作业:采用“读后续写”的形式,给定论文去掉introduction 和 conclusion,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补上introduction 和 conclusion这两部分内容.
五、 教学质量监控
1. 课程考核: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作业 40%,阅读笔记20%,平时学习评价10%(包括学习笔记,学习表现,课前课后作业完成度,出勤),研究汇报 10%,小组合作10%,课程反思10%。终结性考核为论文写作。
2. 学习通监控出勤、视频学习完成度;学习通和iwrite监控作业完成效果。QQ群作业监控预习效果。QQ群按学号建文件夹,上传学生上课笔记,监控听课效果。
3. 师生互动:1)小组工作坊进行研究任务辅导,并有各阶段任务汇报。2)直播课堂讨论、提问。
总之,线上教学有收获,也有不足。本课线上教学的完善过程中离不开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今后将继续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调整,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把《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