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必须用辩证思维认识去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坚持学习、深入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
统筹兼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有过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可以说,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拥有十几亿人口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好统筹兼顾这一战略方针。统筹兼顾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方法途径与理想目标的关系。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改革与开放的互促共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城乡与区域的联动推进,有效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与各种利益关系的科学协调,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利益主体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统筹兼顾是处理当前各种矛盾及利益关系的有效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建设实现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矛盾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失衡,等等。特别是区域发展还极不平衡,占全国较大面积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生机活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不够。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必须落实好十七大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着眼经济格局调整和未来发展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面进步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思维认识去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抓全局与抓局部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更多情况下,还是用狭隘的、封闭的思想看问题、搞建设,重本地区和本部门利益,轻全局和国家利益;重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轻人民群众和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在: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以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谋求增长;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排斥技术、商品和资本流通,划界发展、盲目发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牢全局意识,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要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是处理好抓重点与抓一般的关系。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自始至终注重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注意做好一般性常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在萌芽中,防止矛盾的转化和问题的激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战略的眼光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用战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立足现有基础和自身实际,牢牢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好保增长、保民生,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破解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重点问题。
三是处理好抓当前与谋长远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8.8%以上的高速增长,但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我国创造每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淡水、森林、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和1/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和5%。可以这样说,过去我们是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现在需要我们用“真金白银”换回“绿水青山”。因此,无论是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还是对社会和国家来说,都要妥善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平衡好各种相互关联的重大关系,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树牢勤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一是要勤于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同样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深入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打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树立全面的、发展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用全局的观念、战略的高度、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观察所处环境、展望未来趋势、分析现实问题、谋划各项工作,使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是要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掌握第一手材料是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从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需要协调各方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来,分析导致不协调现状的原因,对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有更客观、更全面、更透彻、更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到统筹兼顾。
三是要转变作风,提高工作实效。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转变作风。要真正摒弃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畸轻畸重、忽视平衡,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以及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做法,切实解决不善于统筹兼顾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多做关系群众利益的实事。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兼顾的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认真的态度发现问题、以全局的观念审视问题、以负责的精神解决问题,把政绩建在真抓实干、解决问题中,把口碑树在广大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