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木兰辞》中对木兰荣归故里、揽镜自照情形的美好描写。希腊神话中纳尔希索斯(Narcissus)终日以水为镜,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在他死的地方生出了水仙花。可见,古今中外,照镜子的行为是多么重要,可以让人精神焕发,亦可以让人忧伤悲戚,甚或导致死亡。
其实,一个普通人照镜子的目的是很平常而朴素的。人最大的好奇心是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发明镜子的最初目的也是让人知道你的容貌如何以及与他人之区别,并无精神探讨之深意。照镜子之所以产生一些重要问题,原因在于照镜子之外。
照镜子照出了非我之我。心理学显示,当人的精神长期集中于关注某一事物,就会产生日久生情的心理。照镜子也是如此,镜中之我越看越美,逐渐由评判转为欣赏最终自恋。恰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是风月繁华、温柔富贵、儿女情长,背面则是白骨嶙嶙、血泪斑斑,一正一反,镜子变成了一把双刃剑,由日常用物变为了害人利器。镜中之我变成非我之我,不是镜子使然,而是人心作祟。
照镜子照出了他人之我。照镜子本是自我发现、自我清理之举,镜中影像也是客观的呈现。镜中之我要求他人欣赏、爱慕、拥护,如若不然,从而就会比较,就会羡慕嫉妒恨。常会有对镜垂泪、揽镜自伤甚至摔镜子之举。此类举动女性往往表现尤甚。男性每每以不照镜子为荣,以显示雄性之强。然而,他人眼中之我,岂非最清晰?小到口角、阴谋,大到角斗、战争,莫不是由眼中照出的他人之我,乃逆我之心、拂我之意、损我之利而已。
照镜子照出了欲改之我。女娲捻土,上帝造人,本率性而为。所谓天生一人,皆有一人之用。可是,世俗人情,生生有爱美之心。美的本质,众口群辞,莫可辨也。古有四大美女,今有明星大腕,追捧者群起而“恋”之。女性的资本在于美貌,于是整容之风风靡;男性的力量乃是钱权,于是官商之道大兴。众生喧哗,纷纷打造欲改之我,改头换面才能招摇于世。欲改之我,社会之变革反映也,非人心之最初,照镜子的初衷亦荡然无存。
万事万物,最终仍要回归本真。照镜子亦如此,一言以蔽之,摒弃非我之我,正视他人之我,谨慎欲改之我,如此,方不负此镜!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