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功解决某大型养殖场肉牛连续性猝死难题,保障了养殖场生产的稳定运行,挽回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充分彰显了中心在地区动物疫病防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近期,某养殖场发生了多起肉牛不明原因死亡事件。学院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接到咨询电话后,迅速响应,组织技术骨干前往支援。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与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病理学解剖。解剖结果显示:肠管内存在褐色血样内容物,肠黏膜表面可见出血点;肺组织呈现气肿、充血、瘀血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心脏心腔扩张,心肌出血,内部充满血凝块。根据病理变化,判断肉牛的死亡原因为肺部或消化道疾病引发心力衰竭,导致猝死。
在实验室诊断阶段,第一,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PCR核酸鉴定,结果显示,肠组织、肠内容物和瘤胃液等消化道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呈阳性,粘膜病病毒呈阴性。肺组织样本的丝状支原体、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均呈阴性。第二,将病料组织触片,包括肠内容物、心血、肺脏、肝脏等,分别进行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第三,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将肠组织、肠内容物和瘤胃液样本接种于梭菌专用的TSC培养基进行划线培养后,观察到直径2-4 mm的圆形黑色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典型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部分可见中央或近端椭圆形芽孢,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学特征。为进一步验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培养,并接种于不同培养基后观察其生长情况、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在TSC培养基倾注菌悬液培养,出现了大量黑色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中,菌落周围呈现明显溶血环;在FTG培养基中,出现氧化层以下的条状生长并伴随大量产气现象;在含铁牛奶培养基中,产生了暴烈发酵现象。上述实验现象均与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特征相符。
根据PCR核酸鉴定结果、细菌学检验结果、病理解剖特征,结合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技术人员判定该养殖场肉牛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继发急性心力衰竭,这一诊断为养殖场后续的防控决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根据诊断结果,学院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为该养殖场制定了包含环境消杀、疫苗补免的综合防控方案。
此次疫病诊断,不仅展现了学院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动物疫病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和专业能力,同时为区域性梭菌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也为保障地方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