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系学科建设情况

作者:   更新日期:2020/06/11   来源:汉语言文学系   点击数:

汉语言文学系学科建设情况

按照学院发展规划处要求,汉语言文学系对本系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涉及学科

(一)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二)二级学科:语言及语言应用学、文艺学、大学语文学科组、中国古代文学

二、各级学科支撑的专业及专业建设情况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河套学院首批升本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其专业基础——语文教育专业,是原河套大学第一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中国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各1名;多名教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院校进修学习。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与教学研究,能够在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公关、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新闻传播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在包括“语言与文学”和“综合应用”两个方向、多种相关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语文教师口语、汉字与书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二)语文教育专业

语文教育专业是原河套大学最早设立的长线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教研和管理能力的初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以及能从事文秘、新闻、公共关系和对外汉语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语文教师口语、汉字与书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学生取得专科毕业资格后,可对口考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及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深造,获取本科学历证书。



三、在所属一级学科下的学生人数、生师比

目前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数

生师比

568

29

19.6:1

四、一级学科师资梯队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师资梯队情况

专任教师总数

教授          (或相当职称)

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讲师         (或相当职称)

助教         (或相当职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9

1

3.4

18

62.1

10

34.5

0

0

五、学科团队构建情况

(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组领导机构

组长:张运舟   刘耀

副组长:李敏霞    李青梅

办公室主任:马小明

(二)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学科队伍

1、语言及语言应用学

学科带头人:王敏

成员:张运舟   祁保国  王敏   王风罡    巩建文

2、文艺学

学科带头人:闫敏

成员: 闫敏  曹媛  沈春鹏   李雪莉   何从梅

3、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带头人:李敏霞

张炜  张敏    贾慧   张瑞卿    赵红花   赵再岚    

4、中国古代文学

学科带头人:马小明

成员:张永刚  林海  高业  杨克宇

六、学科团队成员配合情况

一级学科设置了组织领导机构,所属二级学科设置了学科带头人及成员,各学科团队成员根据自身情况互通有无,配合情况良好。

七、学科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情况

汉语言文学系学科带头人只有李敏霞教授一人,2014年被聘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履职三年。2018年重新聘任为本学科带头人。在聘任期间,努力工作,多方筹谋,为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积极参加学院学术委员会各项工作和会议;能适当地对学院学科建设与建言献策;指导本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科学、合理、长远的规划。

(二)制定本学科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年轻学术骨干12人,在23个学科方向上开展有效的工作,成果显着。

(四)鼓励、指导年轻教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科研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

(五)学术研究颇丰,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发表学术论文9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国家级1篇,省部级2篇,《河套学院学报》5篇。出版专著1部:《新闻传播历史发展与理论前沿》,作为第一主编个人撰写部分达15 万字,20145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内蒙古蒙古民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NJSZ163232016.3-2018.12)。主持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学‘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研究”(HTXYJZ150042015.3-2017.3)。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内蒙古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河套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之研究”(NJSZ112732011-2016)。参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吴梅戏剧批评研究”(NJSY13379;排名第一,2012-2015)。参与内蒙古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NJSZ133520122015)。

(六)获奖较多。1.学术专著《新闻传播历史发展与理论前沿》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内蒙古人民政府.2017.12)。2.论文《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6.12)。3.院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4.院级“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

八、学术骨干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和贡献情况

“十二五”期间,汉语言文学系有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国文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学、基础写作;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个:“语文教育”;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院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

“十二五”期间,我系课程建设以“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精品课程”为递增层次,制定了《汉语言文学系课程建设规划》。截止2015年底,33门专业课中有26门专业课程通过学院合格课程验收,占本科课程总数的79%2门课程建成学院优质课,占课程总数的6%,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将有序推进示范课、精品课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为院级重点学科;在研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公开出版教材及专著5部;发表教科研论文60余篇。

九、本系部各学科发展前景

(一)以本科合格评估和各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申请授与单位为目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办学特色。

(二)保持具有优势的学科研究,注重培养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在努力建设重点学科基础上,扶持特色学科,实现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省部重点学科目标。

(三)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质量专著、争获重大科研奖励。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年均达到1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年均5部以上。

(四)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国内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互派专家学者讲学;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做高级访问者或学科进修和提高。

(五)继续努力建成高质量的学科研究团队,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目前学科在研科研课题有自治区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内蒙古蒙古民族文化代际研究”(206.3-2019.3)一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一个:“中国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2012);院级 “新闻采访与写作”(2017.6) 教学团队一个;院级研究中心一个:“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心”(2018.7)。学科建设与研究逐步步入正轨和良性循环。

十、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召开各种招聘会,丰富了毕业生的求职经验,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94%,语文教育98%,就业前景良好。通过积极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系学生满意度普遍较高,认为系毕业生能够胜任专业领域的工作。通过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回访,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综合调查反馈信息,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汉语言文学系培养的学生职业道德优良,文化素质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岗位适应能力强,专业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从领导安排,遵守单位纪律;工作态度认真。

十一、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受地域、居住条件等原因限制,博士比较稀缺且高学历人才晋升困难,在引进高学历人才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内部培养人才耗时长,成效慢。教师团队的建设缺少高质量的学科带头人。难以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

(二)未设置“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缺乏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及团队成员。

十二、破解制约学科发展的措施

未来3-5年内我系学科建设要实现两步走:第一步,把院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成区级重点学科。第二步,继续准备申报新闻学重点一级学科。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汉语言文学系已经成立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主管具体学科建设日常工作。以二级学科为单位组成学科组分级管理。进一步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学科队伍建设工作再上台阶

1、五年内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以硕士点建设为目标、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奠定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

2、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拔尖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博士研究生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和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

13-5年内,组织学科骨干联合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著名学者共同组成联合攻关队伍,积极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2、在争取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年青的学术骨干。

3、实行重点项目重大成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科研工作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

(四)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按照“统筹规划、讲究效益、突出实践”的原则,争取由学校拨出专项建设基金用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的改善,以确保各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五年内,汉语言文学系在现有专业图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专业的建设工作,计划今后每年按2000册左右的速度,增加教学所急需之资料。同时为及时跟进学术动态,开阔学术思维,系里保证每年订阅大量专业报和杂志,供教师借阅。随着新校区的建成使用、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专业的发展,我系计划逐步建立一个多功能教室、3个专业实训室。

(五)充分发挥“部校共建”优势,加强新闻学专业建设。20165月,与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共建新文学专业,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六)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中,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心为基础,发展扩大研究领域,出一批有成效、有影响的的成果。

(七)2-3年内,建成内蒙古西部舆情研究中心。

(八)近四年中,汉语言文学系的本科专业“新闻学”已连续招生四届,目前共有本专科在校生 241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于20189月招生。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教师们的艰辛努力,学科与专业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年轻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作出了杰出贡献,科学研究成果突出,申报项目数量较多,几乎每人都主持省部级、教育厅或院级各项项目。但学院规划中没有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设置。

    因而,在学院的学科规划中设置“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恳请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增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并设置相应的学科带头人。




                                         汉语言文学系

2018917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云中大街  邮编:015000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478-84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