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学情研讨

发布时间:2020-09-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体育系学情研讨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也慢慢的在发生变化,“科教兴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预示着仅以注重知识传授、关注教材的传统观念将成为过去,迎来的是“以人为本”的关注学生的教育改革新的时代。“以人为本”中的“人” 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学情状态。因此为提高体育系教育质量,了解学生的学情状态,充分践行“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响应教育改革的宗旨,我系由系主任牵头,与全系专任教师对学生学情进行了研究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学情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我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主动

通过对老师们的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对面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选择直接获取答案,而主动与同学或老师讨论的学生比例较少;在一些测试或考试之后,对于出错的地方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等老师讲解疑难、错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认真思考、改正,请教老师或同学后强化并练习掌握,有些同学面对难度大的动作甚至选择避开,说名面对考试,学生纠错和总结的主动性不高,被动性接受正确答案的学生很多;对于学生在学习时是否要求自己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这一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约束自己完成。

2.学生课余时间缺乏主动练习及老师指导

教师们反映除了上课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没有多少学生会去请教教师指导,课余时间教师的辅导练习也是反映学习环境好坏的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对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课余时间的实践和练习来掌握,根据《运动训练》原理,人体掌握技术动作会经过一个泛化-分化-自动化阶段,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粗略掌握动作的后,需要通过课余时间的练习使动作得以改进和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专门的教练来做监督和矫正才能够规范动作,重复练习、巩固到自动化。为了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动作学习分化阶段形成正确的动作姿态和技术要领,因此,有必要增加体育教师课余时间辅导的力度。

3.学生职业规划不够清晰

通过和不同年级代课教师沟通后发现,每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情是不一样的,大一年级的学生:大一年级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感觉在“紧张有序”“快乐充实”这两种状态,这是由于大一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刚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同时,“茫然、没方向”的这一群体在四个年级中始终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尤其在四年级,值得引起重视。

二、学生学情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师应转变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以往的”学情分析“的思维中走出来,不仅仅停留在备教材,实际上明为分析学生,实际上只停留在分析教材上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要泛化的凭借主观臆想对学生进行学情的判断和描述,或者选择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学情分析只知其然,不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分层、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要因地制宜。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从传统的”讲-示-练“教学模式中自我解放出来,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倒置局面,例如在进行体育项目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师先讲解和示范,再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改为在在教师没教之前,让学生主动尝试练习,然后再在教师提示下边练习、边体会,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练习变为积极思维指导下的练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与时俱进,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来说,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从中学的灌输式学习到大学的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过渡,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刺激学生的兴趣。改革体育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协调一致,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范围和领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等,课程设置形式要重视隐形课程和虚拟课程的设计,加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3.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策略

根据研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情的状态,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中学应试教育中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学习方式转换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期间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的会学习、学会习就一定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将会对学习效果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不依赖他人、自我管理学习,具体体现为独立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本身可能受到诸多变量的影响,如年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文化等,其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关键性变量。学习动机是引发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是激发、维持、完成学习活动的保障,并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引导大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时间要求和自身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提高其在学习中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不同,不会受到教学大纲、考试、测量标准的束缚,比课堂教学更自由、更有趣味性,“玩”的成分比课堂教学要多,在这种“边玩边学习”的形式里,学生更容易打开自己,全身心投入。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够激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内心的竞技的天性,促使他们对现有的理论、或者技术水平重复练习、高标准要求自己,提升了自身掌握专业知识的牢固度,同时也激发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仅要学习专项技术,还要学习专业理论,同时还会有就业指导信息和体育示范基本功的练习,激发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是学生生涯的延伸也是工作生涯的前奏,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要求我们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是学习的这些知识要为最终目标——就业而准备。通过查阅以往的学科资料了解到,目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情况去办一写就业指导讲座,传授一些就业技巧,但并没有系统的一道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系统。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信心百倍,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经过四年大学生活临近毕业时却发现自己很迷茫,根本不知道选择什么职业。系部可以从社会上引进专门的指导人才,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指导进行职业规划;其次,为培养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就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将社会对体育类人才最新要求和标准切入到课程中,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潜移默化的进入学生的大脑。最后,不管学校提供了多好职业规划教育,国家颁发多好的就业政策,成功就业的实现必备的一个前提就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真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关注相关的体育信息,与时俱进,主动实践,认真总结,才能在大学毕业后走进理想的工作岗位,贡献价值。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