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青春不负时代,实践点亮未来!河套学院以“3+5”模式推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02-08    来源:   点击:[]

以青春之笔,绘家乡新篇。2025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部署以来,河套学院团委积极响应,精心谋划,通过“3+5”工作模式,即“三项举措”引领大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五条途径”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为学生搭建多元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踊跃投身返乡实践活动,在助力地方发展中彰显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推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以三项举措

引领大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


(一)组织与宣传:凝聚实践共识


为激发学生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的热情,河套学院团委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宣传体系。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专门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活动开展,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活动有序推进。线上,积极转发“创青春”“内蒙古青年就业服务平台”、各地团委公众号等平台的相关讯息,制作并发布“河院学子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南”,详细介绍报名流程、实践项目与参与方式,确保学生能够便捷获取信息并积极参与。线下,组织各级团组织召开动员大会,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分享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系列组织宣传工作,学生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参与人数明显增加。



学院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动员


各级团组织召开“返家乡”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学生代表分享实践经验


(二)支持与保障:夯实实践基础


为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团委联合我院各部门、各院系为寒假实践活动提供全面的支持与保障。组建指导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实践项目和专业背景进行精准指导。从实践项目的选题策划、方案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解决、实践方法优化,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例如,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政府合作,为学生提供政务实践岗位;与各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考核与激励:激发实践动力


团委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返家乡”社会实践作为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内容,纳入“实习实践”板块。从实践态度、实践成果、实践报告撰写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全面考核,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实践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践报告、成果展示等材料,团委根据成果质量、实践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给予相应的第二课堂实习实践类积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参加“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五条途径

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


(一)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

助力家乡发展新征程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参与了农村电商实践,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基层服务方面,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乡镇政府、村委会日常工作,协助开展政策宣传、基层治理等工作。通过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同时,鼓励学生深入乡村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例如,发布“家乡二十年”“情暖家乡路:民生改善的奋进征程”“绿野今昔:家乡生态的变与守”等主题,组织学生返回家乡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探寻家乡变迁与发展。


我院学生开展助农直播行动、乡镇政府实践及服务村民工作


(二)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

实现专业成长与社会贡献双赢


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医学系学生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参与居民健康档案整理、疾病预防宣传等活动。他们在实践中熟悉了医疗工作流程,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数学与计算机系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为社区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他们帮助社区建立智慧管理系统,提高社区管理效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成长与社会贡献的有机结合。


我院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诊疗、开展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


(三)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

传递爱心与温暖


组织动员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文化教育领域,学生走进乡村学校、社区文化中心,开展支教活动、文化讲座、图书整理等志愿服务。他们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丰富课余生活;为社区居民传播科学知识、传统文化,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开展关爱慰问活动,为老人和特殊群体送去生活物资、陪伴聊天、表演文艺节目,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弘扬社会正能量。



我院学生在乡村、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普法宣传与文化传承

 守护社会法治与文化根脉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文化传承责任感,组织学生开展普法宣传和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我院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向居民普及宪法、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动员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通过调研、采访、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对家乡文化进行记录和整理。学生们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技艺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家乡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我院学生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活动


我院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技艺体验活动


(五)劳动实践与勤工助学

 培养劳动精神与自立能力


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将劳动教育融入“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例如,我院学生韩璐、杨然参与了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宣传等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质量,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医学系学生张惠方在家乡的一家药店担任售货员,勤工助学的过程不仅让她对药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服务行业的不易。


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我院学生在家乡开展勤工助学


丰硕成果

彰显实践活动意义价值


假期过半,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学生们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突破,专业技能得到锻炼,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同时,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助农直播增加果农收入,社区服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成为学院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力。

接下来,河套学院团委将不断优化实践保障体系,拓展实践项目领域,构建更完善的实践考核机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用青春之智、青春之力助力家乡发展。我们还将组织动员学生把实践成果转化为文字材料,积极参与“挑战杯”等竞赛,以赛促学,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上一条:快来看!河院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第五期)
下一条:快来看!河院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第四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