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决知此事要恭行。
早从书本上了解到社会的形形色色,
但是却是如诗句说的,
书本是理想化知识的集合体,
要想真正了解社会,还需亲身体验过为好。
今年暑假,
我系同学们积极响应
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虽短,但是收获巨大,
领悟了除书本外的知识,
下面跟随团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开启科研实习之旅

(8月6日全体科研人员合照)
2020年8月初,河套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系学生张一超(左一),白德权(左二)和贺鹤(左六)三人不约而同地扎根荒漠,来到乌拉特后旗一个叫赛镇的只有零星的可以称作为“小卖部”的遗弃小镇里,这里坐落着中国科学院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乌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他们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户外科学实践。
2.蓝色的美好记忆

(部分科研样地及极端环境)
是的,这里条件极端,却是一个把土壤和植物“玩”到极致的地方,将科学研究做到严谨,做到极致。
3.严谨且充实的实验生活

(测量并记录5根针茅重量)

(测量并记录青藏高原土样PH及电导率)

(贺鹤及李香云师姐等人
在做“机械组成”实验:筛土)
看似简单的实验却需要注意许许多多细节,有时还必须精确到千分乃至万分位,每个实验均需要多次测量,称量,校对....
01
一天工作行程~


(图一:贺鹤在采土样;
图二:与张森溪师兄测光合实验)
每天的行程也是有时间点的,从早上6点左右起床洗漱,打理自己的事情,到7点半准时与站上资历深的师姐师兄们还有中科院研究员老师们吃早点,商讨将要进行或继续做的实验,8点左右集合,去分工,或者去地里采土样,或者采植物样。

(测定植物土壤碳氮含量实验:'研磨')

(”功能性状“实验:测量红砂的叶子厚度)
看似无趣的实验,可师兄师姐们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态,生活中可以是有说有笑,但做起实验来“严肃”二字是必不可少的。

(野外采集植物样品,偶遇小沙蜥)
白天出野外采样,晚上又泡在实验室里,是他们一群年轻人的常态....一次野外采样,经常要拉回几百斤的土样或上千的植物样。如果说野外采样考验他们体力与激情,那室内实验更需要他们的耐力与毅力,对于师兄师姐们来说,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同行出野的小伙伴遇到恶劣天气沙尘暴)
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的确,生活是很枯燥,但这不就正像一群修行的苦行僧吗?在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思考,仿佛不单单是在做实验,而是在寻找生命的真谛。或许,这,这也是他们来实习的原因吧,寻找内心里那片安静,菩提树下的真果吧!

(8月16日王少昆,刘良旭老师
组织大家参观宝音事迹馆)




(有幸8月12日晚与发烧友
在研究站上空拍摄到星河)
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才能让这里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继承老一辈生态学家的科研精神,将青春播撒在这里,相信我们也会将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为区域的社会和生态发展,继续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务。
最后,
请跟随生态团团

去领略一下
此次三下乡--荒漠研究站实验实践团
所记录拍摄的宛如仙境的天空
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同时,
也让生态团团带领大家
为献身于科研一线的工作者点赞






(休息时与发烧友在研究站上所见美景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