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系组织开展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9 浏览次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实践。土木学子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前进的步伐从未停下,携梦同行志下乡,勇往直前心下乡。2021年7月8日,土木工程系“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期开展,本次实践团分为党史学习实践团和党史教育、红色教育实践团。

第一站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精神”——党史教育、红色教育实践团走进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是位于临河区双河镇跃进二社的一处全国文化长征内蒙古研学基地,活动当日,党史教育、红色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曹馆长的带领下,面向三位伟人的塑像,集体奏唱国歌并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馆内收藏的近2000多件文物,感受到平凡乡村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临行前,同学们纷纷拿起工具,自发帮助馆长打扫院子,清理杂草,烈日炎炎,热情不减,坚定了同学们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第二站 “不忘青春火感受兵团情”——党史学习实践团和党史教育、红色教育实践团走进内蒙古兵团博物馆

 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坐落于原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县乌兰布和农场)旧建筑群,该建筑群于2014年9月被批准为自治区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原有房舍主建筑面积11300平方米,是巴彦淖尔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磴口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磴口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磴口县公安消防大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红色兵团文化博物馆内,党史学习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万众一心和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受鼓舞。“兵团战士”雕像寄托了无数兵团战士对这片热土魂牵梦萦的牵挂,表达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对兵团战士永恒的记忆和深深的惦念。“兵团战士”石浮雕刻画了四十七名栩栩如生的兵团战士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兵团战士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从屯垦溯源使命召唤,到兵团组建凯歌赴边,从自立更生建设家园,到备战备荒保卫边疆,一件件文物、一份份档案、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一处处复原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震撼这每位同学的心灵,使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兵团精神、奉献精神的内涵,切身体会到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第三站 “脱贫攻坚典范党员示范先行”——党史学习实践团走进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

 旧地村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下辖的行政村,共有402户1050人,其中回族480人,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混居村。近年来,在党支部班子领导下,该村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时机,以文明村组创建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既实现了村容整洁的“外在美”,又实现了村民精神面貌改善、文明素养提升的“内在美”。听说我院学子暑期“三下乡”要到村内学习,旧地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元早早就等候在旧地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活动中,田书记为我们讲述了党史、村史以及他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兵的奋斗史,使实践团的成员们充分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交流研讨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热烈,在处理村内民族矛盾上,田书记也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精彩大课。

第四站 “乡村送温暖力行办实事”——党史学习实践团走进旧地村困难党员家中慰问

 活动最后,田书记带领实践团的部分学生党员走到村内一位老党员家中进行慰问,该名老党员今年有70多岁高龄,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子女务农,依靠政府资助,生活基本可以维持。带队老师和成员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以及实际困难,将温暖和关怀送到他们心中,并对他们多年来为党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临行前,老人在院子内久久驻足,目送队伍离去,同学们也是纷纷挥手,请爷爷保重身体,并表示有机会还要再次返乡,为村民办实事。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土木青年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凸显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风采,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一往无前、不负青春!在这个骄阳似火的七月,谱写“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华丽乐章!

                                                    土木工程系

                                                    2021年7月9日

 

地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云中大街

电话:0478-84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