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在南京市召开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会上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标本兼治,既要通过抓紧治标清除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又要更加注重治本,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贺国强讲话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清除腐败土壤振聋发聩,刻不容缓。
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抓住了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腐败高发是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它发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只要土壤和条件具备,腐败就不会彻底根除。因而斩草必须除根、反腐败必须从根本上治理,在抓紧治标清除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当前有的地方有些人的做法与贺国强的讲话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急需改进。有的地方有些人对治标清除腐败现象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成效明显,剔除腐败分子确实人人拍手称快,但是对于需要下大力气、做大动作开展的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却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甚至口是心非,两张皮情况非常严重。有的做起来只是装门面、做样子、一阵风,应付检查,不注重后续管理、使用,有的是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长远规划和务实态度,对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缺乏深刻理解,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到位、措施不到位,造成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被动甚至落后的不良局面。贺国强的讲话为加强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作了很好的动员,发出了明确的指示。
之所以刻不容缓,是因为当前腐败现象高发的形势容不得丝毫放松。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给腐败高发提供了空间,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每当看到、听到新的腐败案件,我想每个党员干部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案子破了,贪官进去了,可是组织也又失去了一个成员。”在惋惜、叹息、痛恨之余,笔者总是在思考、自责:我们在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哪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我们在构筑党员干部大脑防腐墙方面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思想指导行动,没有腐败的想法就不会有腐败的行动,思想防线不牢固所以会有腐败现象的发生。因而我们要切实扭转对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轻视、忽视、漠视、应付的错误认识,从端正态度入手,不断深化认识、创新思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力度、加大经济投入,站在与消极腐败思想争夺党员干部的历史高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真正把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效果。5月18日命名第一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是中纪委重视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基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
之所以刻不容缓,是因为只有尽快消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避免党员干部犯错误,才能使国家免受损失。每一个腐败案件都会给国家造成一定损失,单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数额就非常巨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最为现实的。有的人只看到开展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投入大,见效慢,而看不到其发挥作用的潜移默化、长期性、渗透性,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通过对腐败案件的分析就会发现,腐败行为的发生有一个过程,当事人在事前、事中、事后每个时期都存在着想腐败与不想腐败的非常矛盾的心理斗争,旗帜鲜明、健康向上、积极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持续有力,感染力强,震撼人心的廉政教育很可能把某些人即将伸出的腐败之手拉回来,把即将腐败的心理收回来,把送到手的钱退回去,把即将走上地狱的灵魂拖回到天堂,这时,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就开始发挥作用,尽管它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惊喜地看到,腐败现象越来越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越来越少,党的事业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民族振兴的大业会更加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