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宣传教育 >> 正文

宣传教育

落实《廉政准则》要以“持、戒、慎”促“三入”

时间:2010-03-05 00:00 阅读:


从一定哲学意义上说,一切外在的、客观的律令规范,包括道德原则、宗教信条与人生理想只有在真正地融入人心之后,才能转变、升华为人的内在的道德意识、主体自觉与意志结构,并转化为现实而坚定的生活信念。同样,廉政准则》只有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才能外化为自觉地行动,从而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免疫力。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廉政准则》,要以“持、戒、慎”促入脑、入心、入行:

持,持公也。持公方能入脑。公道正派,作为一种精神、一种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纪律规范和核心价值理念。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朱镕基同志曾引用明朝嘉靖时期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的为官之道:“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愣,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党员领导干部要眼不斜,慧眼识人、大胆用人;耳不偏,不偏听偏信;口不歪,为人处事尚真、以诚、求实;手不长,不贪不占;足不短,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公道正派,让“八个禁止”、“52个不准”入脑,才能彰显人格魅力,变“权力领导”为“魅力领导”。

戒,戒贪也。戒贪才可入心。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如何清廉或如此腐败,惟清廉者以“严”字律己,腐败者以“贪”字利己。“小节不保终累大德”。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假如心生贪念,守着自己的“井水”还不满足,偏要惦记着“河”里的,甚至“江”里的、“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不仅“河”里、“江”里的水不保,就连自己那口井的“井水”也难保。综观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其共同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而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对照《廉政准则》,时刻警醒自己,正确把握“八个禁止”、“52个不准”这个重要砝码,从而不让人生的天平倾向欲壑贪海,构筑起人生的“防火墙”。

慎,慎独也。慎独得以入行。《礼记?中庸》有曰:“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公孙仪谢鱼和王密辞金的故事,就是古圣先贤为我们作出的光辉典范。对我们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慎独”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种从政的基本素质、执政道德,同时也是增强党性的有效方法。周恩来总理“历尽冰霜心不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度自律精神,为世人所景仰。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八个禁止”、“52个不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初、慎微、慎欲、慎终,苦练拒腐防变的“内功”,砥砺官品、人品,无论8小时内外,都自觉践行《廉政准则》,远离“雷区”,不碰“高压线”。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在进谏齐桓公时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作为当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自觉以《廉政准则》为准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洁身自好,持廉守正,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3-04

上一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下一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