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河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宋长江带队在包头政府就业职能部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访企拓岗工作。就业指导处处长张惠、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贾冬义、生态与资源工程系副主任巴达日夫等参加,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政府行政部门、高校与行业企业沟通协作平台,更好地为河套学院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包头高新技术人才服务中心代表介绍人才中心的相关情况,副院长宋长江介绍了学校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情况。探讨双方的合作意向及近期的线上招聘事宜。
实地走访了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针对校企人才培养供需失衡问题,一行人与地方和企业进行了深入沟通,摸排企业用人需求、介绍河套学院工学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交流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推动校企进一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新能源、清洁能源形式为主,天然气、移动能源、国家级集成电路核心材料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以领先的绿色低碳零碳科技主导创新发展的民营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协鑫集团资产规模近2000亿元,年度营业收入连续多年超1000亿元。旗下拥有多家A股、H股上市公司,集团员工近3万名。集团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前4位,中国企业500强新能源行业首位。
与接待人薛智栋的座谈中了解:需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但是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歌性、随机性特征十分明显,高比例接入电网系统时,需要电网系统的智能化、灵活性发生根本性变化。
此时,提升电网系统的调节支撑能力,实现源网荷储各要素友好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源网荷储一体化”如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了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大力推动“新能源+储能”、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并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是一种可实现能源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运行模式和技术,通过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网储互动和源荷互动等多种交互形式,从而更经济、高效和安全地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动态平衡能力,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路径。
整体来看、“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可充分发挥发电侧、负荷侧的调节能力,促进供需两侧精准匹配,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具体说来,过去电网系统调控主要采取“源随荷动”的模式,其问题在于当用电负荷突然增高时,一旦电源发电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供需不平衡以致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
推行“源网荷储一体化”,首先是要最大化调动(或发挥)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让用户深度参与到系统运行的调节中通过捕捉灵敏的价格信号充分挖掘并引导用户积极性,增加负荷侧调节的灵活性。其次,在发电侧要增加各类电源的调节能力并将其充分释放,实现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提高新能源的发电占比、促进能源就近生产和利用并增加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
通过以上手段,“源网荷储一体化”有望推动电网调控从“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转变,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推手。
“源网荷储一体化”具体模式:
1)区域(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2)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3)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技术突破点:
“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先进技术的突破,这其中包含多能互补技术、电力调度技术、“云大移智链边”技术、储能技术等各个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在这其中,“云大物移智链边”技术及储能技术因近几年刚⾛上发展的快车道。
1)“云大物移智链边”技术
2)储能技术
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保利协鑫光伏板块在包头市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2日。公司总占地面积5000亩,投资300亿元。项目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10万吨/年颗粒硅项目、15万吨/年纳米硅项目占地面积1498亩,总投资89亿元。项目已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8月竣工投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年创税收25亿元。
机电工程系需要在今后持续关注、支持河套学院周边新兴产业发展,在企业用工需求、技术需求和常态化培训等方面建立政、校、企三方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推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着力培养更多“风光氢储车”产业链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希望各高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企业人才需求,设置与新能源发展深度融合的学科专业,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形成紧扣产业、凸显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专业体系。希望广大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与河套学院广泛进行“产学研”合作,适度超前开展紧缺工种定向培养,积极吸纳毕业生就业。
贾冬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