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汉:席子蚊帐旧被子,“随身三宝”搞工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7 浏览次数:

“努力吧,我们在此潮信当中,我们须凭自己的能力,一刻不能放过,一天不能放过,道路不远了……”

在湖南省江华县码市镇朝阳村,李启汉的侄孙李继志站在春风吹拂的绿色田野中,指着远处的树林回忆起祖辈口中的李启汉:他小时就侠义,诨名“孙猴子”,可以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至今,家乡仍流传着他为乡邻打抱不平、击败山匪的传说。

陈列在故居的一张照片里,李启汉圆圆脸,面容平和,嘴角微翘。朋友描述他“生得洁白俊秀,倒有点像个女孩子”“笑起来两颊现出酒窝”。他的妹妹夏明回忆:“他什么时候都很愉快,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从没发现过他有苦闷的情绪。”

李启汉一生劳碌奔走,29年人生里3次入狱,邓中夏心疼地称他为“我党坐牢最早最苦的同志”,但百年后,人们眼前浮现的总是他那张永如少年的笑脸。

传说中的侠义少年,打抱不平,击败山匪

2021年3月,湖南省江华县码市镇满目青翠。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前往李启汉老家,坐绿皮火车到江华县,再走百余里山路到码市镇,一路高山连绵、溪谷纵横。乡邻介绍,百年前要走水路出山,背上行囊,坐上竹筏,碧水深潭中,少年李启汉就这样走出李家村(今朝阳村)。

李家大屋的大门和前厅还保存完好,但李启汉幼时住过的房间已经坍塌,被改造成了鸡笼。侄孙李继志介绍:李家祖上也曾是大户人家,后家道中落,李启汉9岁才能上学。李启汉学习十分刻苦,“虽日食两餐糜粥,仍苦学不怠”,李启汉父亲李士藩曾这样形容他。

李启汉小学毕业后因贫未能升学,每日上山砍柴补贴家用,但稍一得闲仍手不释卷,放鸭子时也总带着书看。他钦佩《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物,学了些拳术,遇到不平之事,便以拳相助。

家乡至今流传李启汉为乡邻打抱不平、击败山匪的故事。李启汉12岁那年,有次带上母亲做的粑粑去镇上赶集出售,看到一个商店老板仗势殴打乡下人,便挺身而出。江华山区常有山匪出没扰害百姓,李启汉从县城学校回家也遭受过劫夺。为此,他联合本族青年人,商定计策,伏击山匪,为民除了害,受到家乡人的赞扬。

聪颖的李启汉得到好心人资助在县立高小读书,“文冠全校,三年卒业”。江华县档案馆里保留着他少年时的作文《天下之大,匹夫有责》,字迹隽秀,谈古论今,针砭时事,思考治国安邦之策,论述“兴亡治乱,痛痒休戚”,令人惊叹少年非凡的心智与胸怀。

五四运动爆发时,21岁的李启汉正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他投身爱国运动,不久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镇压。李启汉参加了毛泽东等发起的“驱张”运动,被推选为学生代表。“驱张”运动获得了胜利,李启汉却被岳云中学开除。

在“驱张”运动中,他被选为“驱张”北上请愿学生代表随毛泽东赴北京请愿。在北京,李启汉住在好友邓中夏家里。他渴求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找邓中夏帮他弄到了一张北大旁听证。经邓中夏引荐,他还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李大钊,经常帮其打下手,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不久,李启汉受命到上海开展运动。其时,陈独秀等已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经常在霞飞路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开会讨论,李启汉住进渔阳里6号,走上了为理想奔走实践的道路。

为接近工人学南腔北调,工作到哪里就睡在哪里

到上海不久,李启汉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上海约有四五十万工人,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是李启汉一生最激情燃烧、最具天分也付出最多代价的事业。

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不同,李启汉没有架子。他不爱穿洋装,总与工人同吃同住,滚在一起。他爱笑,还总爱操着一口南腔北调。广东人郭瘦真回忆:李启汉说要跟我学习广州话,我回应我是客家人就不会讲白话。李启汉笑着拍拍郭瘦真的肩,用生硬的广州话说:“在广州做工作,不懂广州话,怎么能够接近工人呢?”包惠僧回忆录记述,比他小四五岁的李启汉“常用上海人的语调叫我‘阿哥’”,而与北京人谈天时,李启汉又换成北京话,只是还带着湖南人的“土腔。

中共一大期间,李启汉受党组织委派领导了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1921年,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因反对洋监工克扣工资、殴辱工人愤而罢工。工人们情绪激昂但缺乏组织,有人建议去庙里求签,如果是“上上签”就继续罢工。

李启汉来了,笑着说:“听到你们闹罢工,我是特地赶来帮你们讨债的。”

工人们费解:“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只有欠人家的,哪有人家欠我们的?”

“错了! 你们日夜劳动,还吃不饱肚子,就是因为那些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剥削了你们的血汗,欠了你们无数的债!”李启汉向围住他的工人们讲解“劳工神圣”,鼓励大家挺起腰杆:“我们工人要不分帮派,不分地域,不分男女,大家团结起来,叫洋资本家给我们增加工钱。我们团结的人越多,越有力量,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他讲得通俗,工人们一听即懂,首次响亮喊出了“还我血汗”的口号,并打着这个旗号上街游行。这在上海和全国都是破天荒。

起先,洋老板想用饥饿迫使工人复工,李启汉鼓励工人说:“我们罢工一天,每人只损失二三角工资,资本家却要损失几万元。他是拼不过我们的,坚持下去,一定胜利!”

工人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李启汉就通过党组织到处募款,又安排工人到码头和外厂做临时工,互相接济。洋老板最终顶不住压力,基本接受了谈判条件。工人们欢呼雀跃,在鞭炮声中结束了历时3周的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工人罢工斗争,这场胜利促进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工人们曾这样描述搞工人运动的李启汉:常穿一套3个口袋的蓝色工人服,足蹬一双旧胶鞋,全部家当就是一条席子、一顶破蚊帐和一条旧被子,随时可以背在身上带走,他工作到哪里就睡在哪里。

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坐狱最早最苦的同志”

因“扶助香港海员罢工事”,李启汉引起了租界巡捕房暗探的注意。在上海工部局《警务处日报》中,李启汉被标注为“煽动分子”“著名之中国布尔什维克”。

1922年6月1日,因在《劳动周刊》上发表“煽动性文章”等罪名,李启汉被捕。“会审公堂”(帝国主义者合伙压迫中国人民的机关)上,审判官假惺惺道:“对很有学问的被告表示同情,但被告应为国家做些有益的工作,何以对煽动工人罢工和引起纠纷独感兴趣?”外国陪审官污蔑他说:“被告生平唯一的职务似乎就是到处制造纠纷。”“会审公堂”不准李启汉申辩,当庭判他3个月徒刑,期满后逐出租界。

9月,李启汉坐满3个月洋牢监后,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又将他引渡给上海军阀。李启汉被钉上脚镣手铐关进龙华军事监狱,直到1924年秋,因军阀忙于内战,他才被释放出狱。

两年多牢狱生活让李启汉身体遭到极大摧残,“骨瘦如柴,难以辨认”。出狱当天,邓中夏和李立三去接他,邓中夏一见到他就落泪,悲愤交加中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解开你的衣襟,笞痕减去了没有?脱下你的鞋袜,镣痕消去了没有?啊! 斑斑犹存。我涔涔地流泪了。”

邓中夏称李启汉为中共领导工人运动而“坐狱最早最苦的同志”。短暂休整后,李启汉又按党组织安排从上海奔赴湖南,不久转往广州,更勇猛地投入了战斗。

新婚不久牺牲,嘱咐妹妹“不要忘掉你哥哥为什么会有今日”

1925年10月底,李启汉在广州领导省港大罢工。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李启汉始终保持活泼乐观的革命热情。他会拉胡琴,爱唱歌,工人举行文艺晚会,凡约他,他一定参加。他说:“我们工人从前只是各人苦着、饿着; 我们想要免去这些困苦,就要大家高高兴兴地联合起来,讨论办法。”工人们亲热地称他为“李大哥”。

1926年底到1927年初,党组织曾准备派李启汉到苏联学习,后来考虑到党团工作的需要,把他暂时留了下来。彼时,李启汉与新婚不久的妻子薛英华、妹妹夏明一起住在榨粉街。

1927年4月15日半夜,榨粉街被包围,李启汉试图换上妻子的衣服逃走,但被国民党特务认出来,从容被捕。妹妹夏明曾去探视,李启汉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嘱咐她:“可不要忘掉你哥哥为什么会有今日的啊!”

妹妹夏明回忆:“过了几天,打听不到哥哥的消息,我同嫂嫂跑遍了所有屠杀共产党人的刑场,都找不到哥哥的遗体。后来才知道,他是被国民党反动派偷偷于夜间杀害了。”李启汉年轻的生命,终止在了29岁。

夏明写道:当时年纪小,还不怎么懂哥哥临终交代的话意,后来才知,他是叫我不要忘掉他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李启汉一家,包括父母、二弟启蒙,妹妹夏明和妹夫邓中夏,一生都献给党的事业。1945年,毛泽东在写给夏明的信中勉励她:“继续为党工作,以继启汉中夏之遗志。”

李启汉未留下亲生血脉,他的两个侄孙至今仍住在村里,一位叫继志,一位叫继党。两人均当过兵,李继党曾立过战功,李继志身体健朗,70岁了仍可倒立。他们言谈朴实,笑容开朗。

李继志将长江日报记者带往自家简陋的房子,从储藏室里搬出一块牌匾。牌匾木头略朽,油漆斑驳,落款已无法辨认,只认得出4个大字:革命烈士。他不大清楚这块牌匾的价值,但一直小心珍藏。

采访中,李继志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父亲当年被评为省劳模、获奖一头大水牛,自己代表全师参加全军大比武、得了单杠第一名的故事,但若不提问,他极少谈及他们与李启汉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他们一家人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着,这一生都没有对外张扬他们先辈李启汉的革命事迹。

烈士档案

姓名:李启汉,又名李森

籍贯:湖南江华

家庭出身:贫农

出生时间:1898年3月28日

出生地点: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李家村(今朝阳村)

就读学校:长沙岳云中学

入党时职业:学生

入党时间:1920年秋

入党地点:上海

主要著述:《八小时工作制度》《罢工援助案》《世界革命的潮信到了!》《工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分帮》《帝国主义的阴谋》《代表大会的精神》

革命经历

1919年 参加长沙爱国学生运动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

1920年8月 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1920年秋 筹办工人半日学校,在工人中进行马列主义宣传,后将学校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

1921年7月 领导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

1921年8月 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兼《劳动周刊》编辑。在《劳动周刊》发表《工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分帮》《请看谁打胜仗》等文章,呼吁工人团结奋斗一致对敌。

1922年1月 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在上海成立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筹款援助罢工工人。

1922年4月 鼓动邮局工人举行邮政史上第一次罢工。

1922年4月底 作为上海各工会代表前往广州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代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大会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援助罢工”等提案。

1922年6月 被捕入狱,直到1924年秋出狱。

1925年5月 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主持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日常工作,并参加中共广东区委工人运动委员会领导工作。

1925年6月 领导广州“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大游行。

1925年6月至1927年 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

1927年 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9岁。

烈士的话

我们工人从前只是各人苦着、饿着;我们想要免去这些困苦,就要大家高高兴兴地联合起来,讨论办法。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史伟翻拍自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馆)


地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云中大街

电话:0478-8415763